高考终于“降温”,舆论五味杂陈
共0条回复 1 页 1

    全国高考即将举行,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减少,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32年前,恢复高考是中国开启新时代的突破口。高考,曾让多少怀揣梦想的人激动不已,一批又一批通过高考走进大学的人,如今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每年高考时节,“高考新闻”都会牵动国人神经。
    同样是在每年高考时节,也总有一种声音,不厌其烦地呼吁转变观念:“不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可是,当“挤独木桥”的人数终于出现负增长时,舆论却似乎有些五味杂陈。“高考降温”,到底是社会进步观念更新,还是“高考改变命运”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解读各不同
    今年高考人数为何减少?不同的媒体解读并不相同。
    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招生工作人员的话认为有三点理由:一是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年~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高考人数的多寡变化是一个伪命题。如果高考改变命运的作用还是无法抵挡住金钱与权力的魔力,那么即使所有的适龄青年都走向高考这个通道,高考也会迟早退去神圣的色彩。反之,如果那些底层的青年除了高考,还能拥有可以让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换取不一样人生的道路,那高考也就会自然地平常起来。
  好坏事之争
    基于不同原因的考察,媒体对高考人数减少现象持不同的态度。
    荆楚网的评论持乐观态度:其一,高考人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长期固有观念“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转化,这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其二,高考人数下降预示着“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将被逐渐淡化,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人文教育才会被逐渐落实。其三,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会逐渐将高考降低为一个合理的环节。
    国际在线也认为,高考人数减少,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考生,都利大于弊。首先,考生减少,意味着这一届大学毕业生将会缩减,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其次,考生虽减少,但很多高校招生计划却成增势,有利于大幅提升录取率,保证考生升学利益。此外,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国家正想方设法扩大内需。高考录取率的升高,有助于刺激考生和家长消费,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
    新华网的评论则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现在不能不把希望寄托在“堵”上,千万别为高考人数在减少而高兴。“疏”才是关键,即怎样让已经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成为社会人才,重振教育的信心,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培养机构,到那时说“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也不迟。
    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基于理性的选择而放弃了高考,他们有更好的更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发展自己,但是并不能就此认定高考人数下降是一件不坏的事。尤其对那些因为教育成本沉重与就业趋势不明朗而放弃高考的农村考生而言,放弃高考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理性选择,而且这样所造成的高考人数下降必然会有很深远的社会负面影响。
    高考人数下降与其说是反映了“就业观念的转变”等教育外部的社会变化,不如说是教育内部的一种嬗变、危机,说白了,也就是教育品质的下降和沦落。评论指出,要想让“高考人数下降”真正变成“不是坏事”,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庆幸那种似是而非的“观念转变”,而是尽快着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进程,恢复和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包括高考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的信任。
    问题都须反思
    跳出好坏事之争,高考人数的减少自然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而反映出的问题都须认真反思,或者说,正是借由这个新话题,舆论再次对老问题发问,针对的正是那些影响高考公正也反映社会公正的痼疾。
    媒体之前报道的湖南省“罗彩霞案”以及众多不同的地方版本、浙江省杭州市“航模加分”乱象等事例实际上触动了人们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如果权力者可以通吃,利益集团将会固化,而身处社会底层者改变命运的渠道则会日益逼仄。这和“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方针也是背道而驰的。
    详询:www.hzeduask.com   咨询热线:0571-87759800

 

作者:动漫天使 2009/6/4 9:45:11 好评(0)中评(0) 差评(0) 回复此帖 直达末页
共0条回复 1 页 1
  • 匿 名:
  • 内 容:
  • 评 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 验 证 码:
  • 点击输入框显示验证码
  • [清空内容]